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,要在斗争一线考察识别干部。今年全国、全省组织部长会议强调,要注重在重大斗争一线培养干部,在现代化建设一线发现识别干部。干部的能力强弱、作风虚实,唯有投身一线实践,方能看得真切、辨得精准。组织部门应将考察识别干部的“探头”架在一线,开展科学精准评价,大力选拔使用怀揣干事热情、具备干事能力、能够干出实绩的“干将贤才”,营造工作在一线落地、实绩在一线检验、干部在一线成长的优良干事创业环境,激励更多干部担当作为。
急难险重任务面前,最能映照干部初心。防汛关键时期,有的干部连夜排查隐患、排涝保畅、抢险救灾,在泥泞中筑起守护群众的“安全墙”,而有的干部却责任意识淡薄、纪律观念缺失,麻痹大意、擅离岗位,甚至关键时刻畏缩不前、找尽借口,成为“甩手掌柜”;项目攻坚阶段,有的干部勇啃“硬骨头”,成功破解征地拆迁、资金短缺等棘手难题,而有的干部却选择“绕道而行”,把“责任田”荒废成“撂荒地”。考察识别干部,就应当置身于这样的“试炼场”,以日常工作的韧劲和关键时刻的表现来判断干部作风、衡量担当作为成色,让敢担当、善作为、能成事的干部浮出水面,让怕担事、等靠要、推拖绕的干部无处躲藏,更好为事业发展筑牢人才根基。
干部的德才如何,群众最有发言权。坐在办公室听汇报,容易被“包装”后的成绩所误导;深入寻常百姓家,才能听到群众发自肺腑的真心话。要多关注“群众认可度”,观察干部是否将为民服务的理念深植于心,能否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;要多考察“实绩真实性”,查看项目建设是否为面子工程,政策落实过程中有无阻碍;要多了解“同事信服度”,观察干部是否具备团结协作精神,是否清正廉洁。通过一线实地观察、随机询问、跟踪调查,将抽象的评价转化为具体事例,实现“考人”与“考事”的有机融合,让干部的形象从模糊不清变得清晰可辨,防止识人不准。
一线考察识别干部,根本目的在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、积极干事。对于在一线拼搏奋进的干部,要打破论资排辈、求全责备、平衡照顾的陈旧观念,勇于搭建平台、给予职位、委以重任;对于混日子的干部,要及时敲响警钟、亮出红灯、纠正偏差。要积极为担当者撑腰鼓劲,落实容错免责机制,让干部在一线能够大胆尝试、不怕犯错。要健全工作机制,对发现制约和影响一线工作的问题,加强研究解决,切实帮助一线干部解决实际困难。同时,要优先关注一线干部履职能力需求,秉持“缺什么补什么”的原则,分类开展培训,提升一线干部的工作能力。
“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”。 一线考察并非 “一阵风”,而应常态化。唯有始终将考察的“标尺”置于实践之中,将干部的表现置于阳光之下,才能选拔出真正让组织放心、群众满意的优秀干部,为奋进新征程汇聚起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。